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奉化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 来历不详,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癫,常挎着布袋,出语无定,随处寝卧 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 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 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 若还不理会他的意思,就捧腹大笑 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位列七福神之一 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 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 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 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 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是一位来自民间、深得民心的大师,其真性最本然 传说,布袋和尚身世如谜 据说唐朝时,明州奉化的龙溪上漂着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有恻隐之心人将其救起,只见孩子圆头大耳、眉清目秀,对人咪咪发笑,人们爱不释手,把孩子抱回家来 给他取名为“契此”,由于长在长汀村,故号“长汀子” 后来,这孩子长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 出家后,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据《宗教词典》记载:“布袋和尚,五代后梁僧人” 《宋高僧传》最早记载契此生平,说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 ”常常用杖负布袋进入街市 到市场上乞食,醯酱鱼葅皆入口,又分少许食物放入布袋中 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众人皆奇 后梁明州评事蒋宗霸常与契此交游,拜之为师 随之云游三年,一日两人共浴长汀溪中,宗霸看见契此背上有四目 据传后梁祯明三年三月三日,圆寂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临终述谢世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契此即为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便广为流传 他圆寂后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他仍背着布袋到处走 布袋和尚圆寂后,葬身于封山寺(现奉化中塔寺),其墓称为中塔 后人冯斯道、何智施山地,在其墓旁辟地建亭,名佛塔亭 布袋和尚葬身中塔后,传说其墓顶“累发异光,早晚均见,十分灵验” 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皇帝赐号“定应大师”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 布袋和尚又以偈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问大师有行李否 又以偈答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 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 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 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 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 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 不疆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 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 莫愁诸处不闻声 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而化 其后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 于是四众竞图其像 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 之所以示时人,时人不识,因为他“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 ”(清·王廷诤题福山涌泉寺联)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像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赞语反映出作者及大众的心声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塑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 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 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中国多数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他为原型塑造 由于他的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因此常常被商家认为带有欢喜、招财的意味,而视同财神供奉 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 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 ”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 ”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 ”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 来了 ”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 ”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彊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梁贞明二年(九一六),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说完安然坐化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 据说,他的全身舍利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 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萨,好像欢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 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的和尚,是人们常常听说的都由衷、尽兴、强烈笑的著名和尚 他的整个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笑,那就是他的信息,他的信条,他的经典 在日本,没有谁像布袋和尚那样被人在记忆中如此地尊敬 人们与这位在每一间屋子里陈设的布袋和尚塑像面前,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如此深刻笑的痕迹,他的笑驻留在每个听见笑声的人的心中,他的笑扣动了他的本性,他的笑更创造出了一种人类的共鸣 布袋,是独一无二的 在整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被他的笑所滋养,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被他的笑所净化,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笑容间感受到纯真的幸福 他的笑深不可知,却是人们心底鸣响的欢乐音乐 《插秧歌》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⑴,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⑵,后退原来是向前⑶ ⑴青苗:指稻秧 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获 ⑵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 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 ⑶后退句:此句大实话,富含哲理,乃暗喻方便修行之法 布袋和尚出身农家,插秧自是本行 关于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 据说有赵、钱、孙、李四家同时请他帮忙插秧,他全都答应 至晚,各家来请吃饭,他亦分身赴席 各家的田均已插好 众人始识他身具神通,法力无边 有人问插秧感想,他随口吟出一诗,即此题插秧歌 此歌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契此,唐末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僧 幼孤,八岁时由奉化长汀农人张重天收养,故名长汀子 成长后,入大桥岳林寺出家 他头大腹鼓,出语无定,寝卧随处 常常杖荷布袋,四境化缘 人称布袋和尚,以为弥勒菩萨应化 浙江各地,尤其杭州寺庙多塑其相,置于首殿,虔诚供奉 关于契此和尚的神奇故事,流布甚广 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种田一“布袋和尚”俗名张契此,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 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言讫,溘然而逝 人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 关于他的传说颇多,部分与济公传说相类 布袋和尚种田二唐末时,一个冬天,天刚亮,奉化长汀有个张重天的,扣好来勒村前江里撑竹排打夜鱼归家,一抬头,看见大桥岳林寺那边漂来块薄冰,冰上坐着个七八岁男小孩,滴水打冻的大冷天,身上只系个兰肚兜,脸上还笑眯眯的,头皮圆圆,肚皮圆圆,小手小腿全是胖呼呼圆鼓鼓的,圆屁股下还垫着只青布袋,张重天没儿子,见到后心里喜欢得勿得了,就把他拾回家里,收为义子,取名契此,号长汀子 转眼十年,小契此成了小后生 相貌也交关有趣,光额壳,凸肚皮,茶盘脸,大嘴巴,见人笑哈哈 加上其心地善良,为人勤快,喜欢帮忙人,村里人都欢喜他,给他起了个绰号“欢喜和尚” 这年春插,隔壁张三要种田,请契此帮忙,契此一口答应;同一天,李四,赵五、王六统统想赶季节种田,来请契此相帮,契此也一一应承 几天后关秧门,种田人老规矩,都要请相帮过的吃一顿酬谢酬谢,哪晓得到了契此家,四邻八舍边争边拉,都说契此那天是相帮他家种田,弄得契此蛮为难,只好偷偷避走拉倒 契此喜欢跟别人开玩笑 有一日,其自家一人种一丘田,隔丘四个后生在种一丘田,契此讲:”你们四人种二亩,我一人种二亩,看谁先种落 ”四个后生勿服气,心想,论种田,阿拉四人在长汀数得上扁担搁勒额角头—一头跳的了,难道会比勿上你一个“欢喜和尚”?就马上答应比个高低 四个后生咬咬牙,勿直腰,勿歇气;勿揩汗,两手像车水,种勒飞快 契此一看,勿对,弄勿好要败阵 马上隔田塍甩过去一只破草鞋,草鞋一落水田,化作一条大鲤鱼,游到第一个后生脚边,后生丢掉秧把,动手捉鲤鱼,鲤鱼一跳,落到第二个后生面前,还溅了他一身泥浆,第二个后生又丢秧捉鱼,大鲤鱼三跳四跳满丘跳,四后生追来赶去满田捉;直到天黑,二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落,看契此的那丘,已经齐齐刷刷地插上稻苗 契此将最后几束秧插上,笑勒唱起了山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圆寂前留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