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视感”顾名思义,就是“似曾相识”,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 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 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 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 一个世纪以前,当弗洛伊德理论还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 但是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 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 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 此外,它还可能会与“jamaisvu”相伴出现,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感觉 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 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 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 或者,当身处了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 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 以这3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 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3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 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 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 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 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 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 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 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 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大 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 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 “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 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 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 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 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 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 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于是现实中便会出现以下三种具体现象:1、某种场景好像在何时经历过 场景的既视现象(2张)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发生在陌生的环境,其实在熟悉的环境也会发生 比如此时此刻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也许这些人或者事情是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过的,甚至是很久之前发生,也许有可能只是自己在电视或是电影中看到的某一场景,或者又因为是自己很久之前凭空想象的场景……但在我们身临其境之时便会突然觉得,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怎么会如此之熟悉 2、某种感觉好像在何时有过 这种现象一般会出现在出现极端情绪,尤其是在接近失控的时候 多体现为内心的感受,因为某件事、某个人或是某句话带来的情绪上的一系列波动,会突然让自己感到内心涌出的感觉是那么真实 一般情绪波动到已经难以控制的地步是不会察觉的,当且只有当情绪波动至极致却自己又在努力控制,接近爆发的临界点时,才会出来的感受 3、某个地方好像在何时去过 这种一般会发生在陌生的地方,即当事人来到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 人的大脑时刻在虚构各种情景,主要是潜意识活动,当你遇到现实中近似的情景时,就会与你记忆中以前大脑虚构的情景相呼应,加上心理强化的作用,你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为人在睡眠中,大脑仍在对现实中的一些参数运算,得到许多种结果 似曾相识的情景是大脑运算的结果之一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某个印象早已潜藏在做梦者的潜意识里,然后偶然再在梦里显现出来,也有些研究指出这种现象和另一种超越时空的潜意识有关 另一方面,有些大脑活动研究专家指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大脑某半边处理讯息的速度稍微快过另半边所造成的 这是时空隧道的碰撞或对梦的记忆 在梦里已经看到了将要发生的场景,只是记不清梦境了,所以你遇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会觉得好像那里经历过 其实是勾起了你自己的记忆,对梦的记忆 当发生某个场景的时候,人的控制神经(中枢神经一部分)就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送于记忆神经,这时大脑的反应还没有传达到记忆神经,所以当大脑的反应传到记忆神经的时候,就会让人感到以前发生过一样 这是对相对论的一个巨大挑战,当然至今这个理论并没有得到证明,只是猜想阶段 这个在医学上还有一种解释是大脑皮层瞬时放电现象,或者叫做错视现象,也可称为视觉记忆,经常会发生在你身处于非常熟悉的环境时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当你看见一件东西或者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先把记忆存储在缓存区 之所以会发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经经历过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在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它存在历史记忆中去了,在看着眼前的事情的时候你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你就觉得好像以前已经发生过了 在大脑疲劳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 生死意识流动的差异 生死是人的意识流动图 人从出生就有了意识,到死之前这个意识一直是平坦的流动 到死了之后,人的意识会按照曲折的路线回到出生时,从而一直往复 因为死后的路线曲折,致使生时的记忆被分段的记录,只有处在接点的记忆才有可能被下一段“生”的意识,就会出现既视现象 至于为什么年轻人和老人会有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 年轻人的正常的意识形态还在形成中,而老年人的大脑的记忆回述功能较强 而中年人由于生活压力过大,而经常忽视这种感觉,而不是不存在 在梦中会出现特定的故事和情节,也会同时对你想象中所有人和物的时间线进行模拟,预测出最符合实际的时间线和故事结束的路线,如果这种模拟是在模拟未来或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情,这种出现的模拟又叫做预知梦 摘自东野圭吾《濒死之眼》“慎介打开了灯,走到洗手间漱口,然后用热水洗脸 当他拿起毛巾擦脸,看着映照在镜中的自己时,突然有种诡异的感觉袭向慎介 他的脸部不由得扭曲起来 那种感觉近似于既视感(Déjà vu) 所谓的既视感,就是自己有种以前曾遭遇过相同状况的感觉 可是不用说,他又不是第一次在这间浴室洗脸 结束工作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洗脸,这是慎介持续多年的习惯 因此这也意味着慎介感受到的并非是既视感 感觉到以前没有经历过的状况,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既视感 慎介凝视着镜子,搓了搓脸、摸摸头发,但他仍搞不清楚刚刚产生的感觉 没过多久,诡异的感觉转淡,镜子里只剩下他呆立在原地的身影 他决定解释为自己太久没去上班 对那个穿丧服的女人太过在意也是,今晚的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轻小说《凉宫春日的暴走》在改编的动漫《凉宫春日的忧郁》中也有相同的情节,其中“漫无止尽的八月”这一章讲述漫长八月竟然已经循环了15498次(动漫中为15532次,约595年,一直播放了八集,震惊了整个动漫界) 导致不停产生既视感 当八月结束,所有的记忆就会清空到8月17日,只有长门有希保留有所有的记忆,但是在记忆清零的过程中,会存在记忆残留,于是下次便会产生既视感 也许我们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既视感很有可能就是我们活在一个不停循环的时间里,即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