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水史诗》对《水经注》的第三个继承,是它采用了文学的表述方式。《水经注》研究已经成了一门学问,即“郦学”。1500年来,郦学形成三大学派,分别是考据学派、词章学派和地理学派。其中,词章学派就是因为《水经注》文字优美,张岱曾经评论:“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可见《水经注》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中国治水史诗》由众多中国著名作家撰稿,文学性自然是这部大书的一个重要诉求。看叶兆言《水上的文章》写秦淮河:
不妨想象一下,河水不流,又会怎么样。壤非壤不高,水非水不流。流水不腐,秦淮河要是不流动,早就不复存在。正是因为有了秦淮河,我们才可能在它的淤泥里,重温历史,抚摸过去。这些年来,人们都在抱怨秦淮河水太臭,污染是原因,水流得不畅更是原因。流水是江南繁华的根本,流水落花春去也,看似无情,却是有情。是流水成全了锦绣春色,江南众多的河道,犹如人躯体上的毛细血管,有了流水,江南也就有了生命,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活力。
再看叶兆言笔下的南京:
南京又被称为吴头楚尾,或许长江天堑的缘故,江南的最初碰撞,应该是东和西之间的较量,而南京的秦淮河,恰巧就是这么一个衔接点。追溯到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时代,卧薪尝胆的越国胜利了,接管吴国的地盘,为了与更强大的楚国对抗,把秦淮河畔的冶城扩建成越城。冶城和越城就是南京城的雏形。很快,强大的楚国灭了越,越城改名为金陵邑。关于金陵二字有很多说法,最流行的是楚王觉得此地有“王者”之气,必须要改造它,于是在周围埋了一些金,以图镇住王气。到了秦始皇南巡,风水先生认定金陵的王气仍然存在,为保子孙永世为帝,秦始皇下令凿断了此地的龙脉,并改金陵为秣陵。这一改,再次体现出汉字的趣味,金木水火土,金乃五行之首,太贵,秣是牲口的饲料,差不多就是最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