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朱瞻基的早逝还是给刚刚开始的盛世抹上了一丝浓重的阴霾。太子才刚刚年满八岁,能担得起这泰山压顶般的重任吗?
明宣宗朱瞻基之死,确实是来得太突然了一些。因为他正当盛年,身体强健,按《明史》记载,在去世前三个月,他还亲自带着部队去巡边。对于巡边的目的,他是这样解释的:“国家虽然安定,也不能忘记保持武装训练,现在农业种植的季节已经结束,朕将亲自率领六军,到边疆去巡视,以整饬武备!”天子出行,仪卫煊赫自不必说,就是率领的军队也绝不在少。统率着大队的人马去巡边真的是个体力活。古代没有现在这样便利的交通条件,出行全部靠走,就算朱瞻基可以骑马和乘坐畜力拉运的车辆,也是一个相当劳累和消耗体力的漫长行程。
而从《明史》的记录来看,朱瞻基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九月十二日从北京出发,三天后经过居庸关,第二天到岔道还打了一场猎,这也是朱瞻基精力充沛的表现。过了十天他又来到洗马林检阅了城堡的兵备情况。六天后,可能是上次出猎没有能够尽兴的缘故,朱瞻基又在洗马林组织了一场更大规模的狩猎演武,其体力的强健可见一斑。
当晚,在大军的营帐中,朱瞻基与随驾的阁臣杨士奇和杨荣促膝长谈,他问:“人君控驭天下的权柄,采用哪种方法最为重要?”杨荣回答道:“不外是褒奖有德之士,征讨有悖逆行为的罪人吧!”朱瞻基道:“你说得对,这二者就是制衡天下手段啊!大舜一下子提拔了十六位贤臣,又诛杀过四凶,而天下之人莫不臣服,因为大舜是以天下人的好恶为标准行事!齐威王烹杀了阿邑的大夫,而重赏了即墨大夫,是不受左右之人的蒙蔽啊!”在这里他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舜帝提拔素有贤名的“八元”“八恺”为相,又诛杀了恶名昭著的“四凶”,从而天下大治。其二,是阿邑大夫贿赂了齐威王的左右侍臣让他们为自己美言,而即墨大夫不愿奉承他们。左右侍臣就在齐威王面前诋毁即墨大夫,并说阿邑大夫的好话。齐威王派人视察阿邑和即墨时,发现阿邑治理混乱,百姓困苦,而即墨政治修明,百姓安居乐业。齐威王察明实情后,烹杀了阿邑大夫和曾为他美言的侍臣,重赏了即墨大夫,齐国因而大治。朱瞻基以此来表明自己实现命德讨罪的决心和政治理想,得到杨士奇和杨荣的肯定和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