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在一种经济的平面上进行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上升到政治和思想领域,要求人们进行政治改造、思想重建;只有当这些改造、重建完成之后,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唯物主义历史观要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首先依据经济事实,同时,又要求研究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唯物史观本质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首要性,而且包括社会生活的总体性。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提出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又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经济、政治和精神协调运行,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
邓小平关于经济、政治和精神协调发展的第一方面内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实现“经济民主”。
按照邓小平的观点,经济建设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生存资格、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根本问题。当今世界的生存竞争,首先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谁忘记这一点,谁就要为这种“健忘”付出昂贵的代价。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指出,除了发生大规模战争外,“在处理各种繁忙的事务的时候,务必一天也不要放松经济工作”[23]。“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24],“发展才是硬道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