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3 有教师在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在学习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相关知识和历史背后的历史后,在教学铺垫基础上教师抛出一个饶有兴致的话题:1972年2月病态中的毛泽东接见尼克松,两位元首谈了什么?教师先布置学生写出自己的设想的交谈内容,然后再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绎。
这个活动把整个教学活动推向高潮,学习效果相当好。
学生“能动”要素的发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并实现了自主性。
例4 教师先提供了五则关于牛顿的材料,根据材料教师进一步设问:
(1)“自童年时代起。牛顿就从事发明活动。还在五六岁时,他就用木工工具制作了一架木质四轮车,来帮助外婆运送东西。”对教材中的这句话你怎么看?
(2)“有一天,外面狂风大作,下起了大雨。牛顿只披了一件斗篷跑到院子里,在雨中跳来跳去做风力实验,再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以供研究。”课本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怎么看?
上述的案例是关于牛顿的历史的材料。中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实现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并在能动过程中进而突出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