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通常分为“南”、“北”两类。北曲为流行于金、元及明初的东西。南曲则其起源似较北曲为更早,但其流行则较晚。差不多要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我们才见到正则的南曲作家的出现。当北曲成为金、元诗人们的主要诗体之时,南曲似还不曾攀登得上文坛的一角。所以北散曲似是出现于杂剧之先,而南散曲的出现则要在戏文的产生之后,也许那时候已经流行于民间了。但今日却没有她存在的征象可见。所以这里所讲的第一期的散曲的发展,只讲的是北散曲。
南曲和北曲,其最初的萌芽是同一的,即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金人南侵,占领了中国的中原和北部,于是中原的可唱的词,流落于北方而和“胡夷之曲”及北方的民歌结合者,便成为北曲,而其随了南渡的文人、艺人而流传于南方,和南方的“里巷之曲”相结合者便成为南曲。
无论南曲或北曲,在其本身的结构上,皆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式,一是小令,二是套数。小令起源于词的“小令”,是单一的简短的抒情歌曲,常和五七言绝句,及词中的小令,成为中国的最好的抒情诗的一大部分。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但也有例外者,像(一)带过曲(此仅北曲中有之),例若“沽美酒带过太平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等。(二)集曲(流行于南曲里),系取各曲中零句合而成为一个新调,例若“罗江怨”,便是摘合了《香罗带》、《皂罗袍》、《一江风》的三调中的好句而成的。最多者若“三十腔”,竟以三十个不同调的摘句,合而成为一新调。(三)重头,即以若干首的小令咏歌一件连续的或同类的景色或故事。例若元人常以八首小令咏“潇湘八景”,四首小令咏春、夏、秋、冬四景,或竟一百首小令咏唱《西厢》故事等。唯每首韵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