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之十二《东城高且长》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 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沈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86版《聊斋》之颜如玉86版《聊斋》之颜如玉在《聊斋志异》之《书痴》中,作者蒲松龄却由那句“书中自有颜如玉”引发了想象,以名字的形式用在了女主人公的身上(是位书中仙子) 影视作品中,用“颜如玉”作为女人的名字现象则更为普遍,正好“颜”字也确有其姓,于是顺理成章成为了起名的习惯 聊斋志异 书痴彭城郎玉柱,其先世官至太守,居官廉,得俸不治生产,积书盈屋 至玉柱尤痴 家苦贫,无物不鬻,惟父藏书,一卷不忍置 父在时,曾书《劝学篇》粘其座右,郎日讽诵;又幛以素纱,惟恐磨灭 非为干禄,实信书中真有金粟 昼夜研读,无问寒暑 年二十余,不求婚朽,冀卷中丽人自至 见宾亲不知温凉,三数语后,则诵声大作,客逡巡自去 每文宗临试,辄首拔之,而苦不得售 一日方读,忽大风飘卷去 急逐之,踏地陷足;探之,穴有腐草;掘之,乃古人窖粟,配败已成粪土 虽不可食,而益信“千锺”之说不妄,读益力 一日梯登高架,于乱卷中得金辇径尺,大喜,以为“金屋”之验 出以示人,则镀金而非真金 心窃怨古人之诳己也 居无何,有父同年,观察是道,性好佛 或劝郎献辇为佛龛 观察大悦,赠金三百、马二匹 郎喜,以为金屋、车马皆有验,因益刻苦 然行年已三十矣 或劝其娶,曰:“‘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何忧无美妻乎 ”86版《聊斋》之颜如玉86版《聊斋》之颜如玉又读二三年,迄无效,人咸揶揄之 时民间讹言天上织女私逃 或戏郎:“天孙窃奔,盖为君也 ”郎知其戏,置不辩 一夕读《汉书》至八卷,卷将半,见纱剪美人夹藏其中 骇曰:“书中颜如玉,其以此验之耶 ”心怅然自 失 而细视美人,眉目如生;背隐隐有细字云:“织女 ”大异之 日置卷上,反复瞻玩,至忘食寝 一日方注目间,美人忽折腰起,坐卷上微笑 郎惊绝,伏拜案下 既起,已盈尺矣 益骇,又叩之 下几亭亭,宛然绝代之姝 拜问:“何神 ”美人笑曰:“妾颜氏,字如玉,君固相知已久 日垂青盼,脱不一至,恐千载下无复有笃信古人者 ”郎喜,遂与寝处 然枕席间亲爱倍至,而不知为人 每读必使女坐其侧 女戒勿读,不听;女曰:“君所以不能腾达者,徒以读耳 试观春秋榜上,读如君者几人 若不听,妾行去矣 ”郎暂从之 少顷忘其教,吟诵复起 逾刻索女,不知所在 神志丧失,嘱而祷之,殊无影迹 忽忆女所隐处,取《汉书》细检之,直至旧处,果得之 呼之不动,伏以哀祝 女乃下曰:“君再不听,当相永绝 ”因使治棋枰、樗蒲之具,日与遨戏 而郎意殊不属 觑女不在,则窃卷流览 恐为女觉,阴取《汉书》第八卷,杂混他所以迷之 86版《聊斋》之颜如玉86版《聊斋》之颜如玉一日读酣,女至竟不之觉;忽睹之,急掩卷而女已亡矣 大惧,冥搜诸卷、渺不可得;既,仍于《汉书》八卷中得之,页数不爽 因再拜祝,矢不复读 女乃下,与之弈,曰:“三日不工,当复去 ”至三日,忽一局赢女二子 女乃喜,授以弦索,限五日工一曲 郎手营目注,无暇他及;久之随手应节,不觉鼓舞 女乃日与饮博,郎遂乐而忘读,女又纵之出门,使结客,由此倜傥之名暴著 女曰:“子可以出而试矣 ” 郎一夜谓女曰:“凡人男女同居则生子;今与卿居久,何不然也 ”女笑曰:“君日读书,妾固谓无益 今即夫妇一章,尚未了悟,枕席二字有工夫 ”郎惊问:“何工夫 ”女笑不言 少间潜迎就之 郎乐极曰:“我不意夫妇之乐,有不可言传者 ”于是逢人辄道,无有不掩口者 女知而责之,郎曰:“钻穴逾隙者始不可以告人,天伦之乐人所皆有,何讳焉 ”过八九月,女果举一男,买媪抚字之 一日,谓郎曰:“妾从君二年,业生子,可以别矣 久恐为君祸,悔之已晚 ”郎闻言泣下,伏不起,曰:“卿不念呱呱者耶 ”女亦凄然,良久曰:“必欲妾留,当举架上书尽散之 ”郎曰:“此卿故乡,乃仆性命,何出此言 ”女不之强,曰:“妾亦知其有数,不得不预告耳 ”先是,亲族或窥见女,无不骇绝,而又未闻其缔姻何家,共诘之 郎不能作伪语,但默不言 人益疑,邮传几遍,闻于邑宰史公 史,闽人,少年进士 闻声倾动,窃欲一睹丽容,因而拘郎与女 女闻知遁匿无迹 宰怒,收郎,斥革衣衿,梏械备加,务得女所自往 郎垂死无一言 械其婢,略得道其仿佛 宰以为妖,命驾亲临其家 见书卷盈屋,多不胜 搜,乃焚之庭中,烟结不散,瞑若阴霾 郎既释,远求父门入书,得从辨复 是年秋捷,次年举进士 而衔恨切于骨髓 为颜如玉之位,朝夕而祝曰:“卿如有灵,当佑我官于闽 ”后果以直指巡闽 居三月,访史恶款,籍其家 时有中表为司理,逼纳爱妾,托言买婢寄署中 案既结,郎即日自劾,取妾而归 异史氏曰:“天下之物,积则招妒,好则生魔,女之妖书之魔也 事近怪诞,治之未为不可;而祖龙之虐不已惨乎 其存心之私,更宜得怨毒之报也 呜呼 何怪哉 ”